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oa 改良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及危险因素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1 目的 分析改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PTES)的临床预后,探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行改良松解术的PTES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功能进行比较分析;随后,根据末次随访关节活动度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两组,通过多因素分析,探究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127例患者,男77例,女50例,平均年龄(36.9±12.3)岁,平均随访时间(22.7±10.8)个月(12~45个月)。末次随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较术前增加70.8°,前臂旋转活动度较术前增加14.3°;MEPS评分较术前增加30.0分;DASH评分较术前减少25.0分,VAS评分较术前减少0.0分。通过多因素分析,青少年、中老年、肥胖、主利手侧、原始开放损伤、受伤至松解时间超过2年,以及术前存在PTOA为PTES行改良松解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改良松解术治疗PTES,总体可获得相对满意的临床预后。年龄、肥胖、主利手侧、原始开放损伤、受伤至松解时间过长,以及术前存在PTOA为PTES行改良松解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024年10月05 00:00 2024年05期 257 263 2352385 肖丹,陈辰, 查晔军,公茂琪,花克涵,孙伟桐,蒋协远 增加CT对桡骨远端骨折分型的可靠性及可重复性评价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2 目的 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分型系统进行一致性检验,为临床医生选择分型系统提供重要指导。方法 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1日,回顾性研究我院2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三名观察者随机选择并评估了50例患者在T1、T2、T3和T4四个不同时间节点的AO/OTA、Frykman、Fernández和Universal分型的放射学数据。时间节点T1和T2用于基于DR确定每个观察者的观察者内重复性。时间节点T3和T4用于基于DR和CT+2D确定每个观察者的观察者间重复性。Cohen’s kappa用于计算一致性。结果 基于DR和DR+CT的观察者间信度Kappa值:AO/OTA分型0.14 vs. 0.32;AO/OTA分组0.18 vs. 0.35;Frykman 0.34 vs. 0.29;Fernández 0.31vs.0.22;Universal 0.27 vs. 0.30。观察者内重复性Kappa值:AO/OTA分型0.47 vs. 0.67;AO/OTA分组0.48 vs. 0.67;Frykman 0.70 vs. 0.66;Fernández 0.59 vs. 0.58;Universal 0.60 vs. 0.59。结论 CT+2D检查的增加可能不会改善Frykman分型、Fernández分型和Universal分型的观察者一致性结果。AO/OTA分型和AO/OTA分组的观察者一致性结果可以得到改善。 2024年10月05 00:00 2024年05期 264 272 2626913 张峻1,2,赵建民1,姚晓克3,吉浩宇1,越瑞祥4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行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3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行走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9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手术前状况等。术后1年通过电话追踪调查和统一问卷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结果。结果 在190例患者中,52例出现躯体功能损害,发生率为27.4%。躯体功能损害组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Z=3.768)、血红蛋白量(Z=2.603)、血钙(Z=2.065)、血清白蛋白水平(Z=2.267)、术前的行走能力评分(Z=2.517)均显著低于独立行走组。年龄(Z=4.082)、血清β-CTX水平(Z=2.471)、血BUN水平(Z=4.666)、炎性指标(Z=3.251)、疾病负担指数(c2=21.926)等因素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维生素D水平(OR=0.92)、年龄(OR=1.05)、血BUN水平(OR=1.18)和疾病负担指数(OR=2.80)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行走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术前血清维生素D水平、年龄、血BUN水平和Charlson合并症指数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行走能力的重要影响。这些结果为临床决策和干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进一步的研究仍然是必要的,以确定更多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更准确的预测模型。 2024年10月05 00:00 2024年05期 273 280 2244424 房桂彬,肖进,傅光涛,郑秋坚 2枚与3枚空心钉治疗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4 目的 比较运用2枚空心拉力螺钉与3枚空心拉力螺钉治疗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85例无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固定螺钉数量不同分为2枚空心拉力螺钉组及3枚空心拉力螺钉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评分及骨坏死、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果69例患者获得随访,2枚空心拉力螺钉组32例,随访时间(25.8±4.1)个月。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71±12.6)岁,3枚空心拉力螺钉组37例,随访时间(27.9±5.2)个月。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50.32±9.4)岁。2枚空心拉力螺钉组分别在手术时间(44.7±7.1)min、术中出血量(83.5±8.6)ml方面优于3枚空心拉力螺钉组(48.3±3.9)min及(88.6±7.9)ml,术后骨坏死发病率2枚空心拉力螺钉组(21.88%)显著低于3枚空心拉力螺钉组(3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评分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GardenⅠ、Ⅱ型无移位股骨颈骨折,2枚空心拉力螺钉能够提供足够固定强度、早期进行功能康复,同时减少对股骨头内血运的破坏,显著降低术后骨坏死发生率。 2024年10月05 00:00 2024年05期 281 286 2033098 张于,程亮亮,王峰,赵德伟 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痴呆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5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痴呆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57例老年痴呆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Garden分型为Ⅲ和Ⅳ型,年龄≥70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按手术入路分为两组,采用直接前方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DAA组(n=27),采用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PLA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通过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Q-5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精神错乱评估方法(CAM),于术后1、3月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并分别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或校正t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两组的数据。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3.85±1.64)个月(8~20个月)。与PLA组相比,DAA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78.32±10.63 min)vs(55.12±11.36 min),P<0.05],且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加[(285.67±78.52 ml)vs(175.12±62.35 ml),P<0.05];但其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21.52±10.67 h)vs(62.89±28.34 h),(7.82±2.51 d)vs(12.78±3.32 d),P均<0.05];于术后1,3个月随访时,DAA组的FRS评分[(56.45±8.90)vs(41.34±5.62),(66.94±5.87)vs(50.67±6.36)]和EQ-5D评分[(0.72±0.18)vs(0.43±0.15),(0.74±0.25)vs(0.45±0.16)]均显著高于PLA组(P均<0.05),但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的FRS评分和EQ-5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56±9.82)vs(69.90±8.31),(0.77±0.34)vs(0.71±0.26),P均>0.05];术后1,3和6个月随访时,两组的MMSE评分和CA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LA组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16.67%)显著高于DAA组(7.40%)(P<0.05)。结论 采用DAA入路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痴呆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微创、术后康复快、利于早期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且早期髋关节功能改善较好,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优势明显。 2024年10月05 00:00 2024年05期 287 293 2253284 茹江英1,廖启宇1,温国洪1,潘思华2,刘栋2,张皓琛2,牛云飞2 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6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方法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一般资料,其中男56例,女64例,评估患者自杀风险(NGASR)、贝克抑郁量表(BDI)、贝克焦虑量表(BA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我接纳问卷(SAQ)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并采用R软件(R3.3.2)和软件包rms构建预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心理弹性评分降低的列线图模型。结果 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BDI评分与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心理弹性呈明显负相关(r=0.753,P<0.001),PSSS评分(r=0.819)、SAQ评分(r=0.714)与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心理弹性呈明显正相关(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Q评分<40分(OR=9.217)、PSSS评分≤60分(OR=12.569)是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70岁(OR=0.533)、大专及以上(OR=0.548)、BDI评分<45分(OR=0.617)是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年龄≤70岁为21.23分,非本大专以上学历为18.87分,BDI评分>45分得分为15.53分,PSSS评分≤60分得分为51.43分,SAQ评分<40分得分为39.22分,总分为146.28分。结论 PSSS评分≤60分、SAQ评分<40分是影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年龄≤70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BDI评分≤45分为保护因素,有利于指导临床上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以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弹性,提高治疗效果。 2024年10月05 00:00 2024年05期 294 300 2055375 单良,刘怡,于涛,徐丽 膝骨关节炎患者前交叉韧带功能影像学影响因素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7 目的 探究在膝骨关节炎患者中,通过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中的影像学信息判断前交叉韧带功能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2月,因膝骨关节炎入院治疗的患者156例,通过在手术中验证患者前交叉韧带功能并将其分为前交叉韧带有功能组和失功能组,对比两组患者在膝关节侧位片中胫骨平台磨损深度及最深位置、胫骨平台前后1/3位置磨损深度和正侧位片中膝关节骨赘分布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像学变量对前交叉韧带功能判断的影响。结果 共15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59例(37.8%),女性97例(62.2%)。根据术中验证15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前交叉韧带功能结果,分为有功能组85例(54.5%),失功能组71例(45.5%)。有功能组磨损最深位置位于后方的占比为30.6%,失功能组磨损最深位置位于后方的占比为71.8%;有功能组D=1.7(1.3,2.1)mm,d1=1.2(0.8,1.6)mm,d2=0.8(0.5,1.1)mm,失功能组D=2.3(1.8,2.8)mm,d1=1.5(1.1,2.1)mm,d2=1.8(1.0,2.3)mm;有功能组胫骨平台及髁间有骨赘的占比分别为45.9%和38.8%,失功能组相应占比分别为73.2%和83.1%。有功能组K-L分级为Ⅳ级的占比为30.6%,失功能组K-L分级为Ⅳ级的占比为62.0%。磨损最深位置位于胫骨平台前方以及髁间没有骨赘是判断前交叉韧带功能的保护因素,而胫骨平台后1/3处磨损深度则为影响前交叉韧带功能的危险因素。结论 前交叉韧带失功能的患者在膝关节侧位X线上表现为内侧胫骨平台磨损加重,且以后方磨损为著,并多伴有胫骨平台骨赘的增生,正位片多见髁间骨赘的增生。胫骨平台磨损最深位置、后1/3处磨损情况以及髁间骨赘增生情况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ACL功能。 2024年10月05 00:00 2024年05期 301 306 2424240 高广涵1,张耀南2,石磊2,王林2,王飞2,郑子天2,王鸿禹1,郭民政1,薛庆云2 个体化睡眠垫在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头颅-骨盆牵引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8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设计的个体化睡眠垫在头颅-骨盆牵引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病区收治的24例行头颅-骨盆牵引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的2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个体化睡眠垫(专利号ZL 202222024730.8)进行体位管理;对照组使用传统填塞多个软枕的方法进行牵引期间的体位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舒适度评分、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牵引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18.6岁(8~50岁),;对照组患者24例,男8例,女16例,平均年龄19.5岁(10~48岁)。观察组睡眠障碍发生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睡眠障碍发生率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舒适度评分分别是(4.95±0.74),(6.13±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牵引结束时冠状主弯侧凸、矢状位后凸Cobb角均较牵引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牵引结束时矢状位后凸矫正率为(43.83±11.10)%,稍高于对照组的(37.92±15.98)%(P<0.05)。结论 自行设计的个体化睡眠垫在头颅-骨盆牵引治疗中较传统填塞方法可改善头颅-骨盆牵引患者睡眠障碍,提高患者卧位舒适度,保证牵引疗效,对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头颅-骨盆牵引治疗有积极意义。 2024年10月05 00:00 2024年05期 307 314 2320280 史凡凡,吴孝琦,罗飞,赵玉华,张承旻,方青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分型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9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是最常见的脆性骨折类型,具有发病率高,漏诊率高,致死和致残率高等特点。近年来,针对创伤导致的颈椎和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和评分系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使得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规范。但对于OVF的分型和治疗规范,还在不断探索中。本文回顾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几种重要的OVF的分型,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出现的几种新的OVF分型以及其对OVF治疗的指导作用,为从事相关工作和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 2024年10月05 00:00 2024年05期 315 320 2655421 周锐,罗飞